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517阅读
  • 3回复

唐山滦县方言zt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日月止戈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09-09-25
从历史文化来看。滦州一带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属于蛮荒之地,地僻而声教不通,人稀而更化难驯。然而滦州却有伯夷叔齐之大贤彪炳史册,有“老马识途”、“寻蚁求水”的大智慧影响后人,这使得滦州这一地域历史文化底蕴难量其厚,难与其匹。特别是辽代建置滦州以后,这块长期远离京都的偏僻之地一下就成了畿辅重地,成了京城的东大门,国家的中心文化很快就渗透到这里,并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乃至成为这里的主干枝脉
            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天赐的畿辅之利,赋予这里的方言以大气、地道的内容。
              再以环境因素而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滦州这方水土北山南洼中间沙,北倚燕山山脉,南接渤海之滨,中间是滦河冲积平原,且东有滦河,西有徒河,中有沙河,所谓山水相依之地,必有灵秀出焉,这是滦州方言总的源头。但细划来看,滦州四个方言小区仍有其各自不同之处,用三腔四调来涵而概之,应是最恰当不过。一是北山腔,如高山峻立、石冷崖横、刀劈斧削、朴实无华;二是沙洼腔,如沙松软,如洼含蓄,温润细腻,委婉婀娜;三是滨海腔,虽百流入海但毕竟不是大海,滨河而已,千回百转,曲曲折折,柔曼多情。而沙洼腔又与滨海腔相到渗透,相互糅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个中人,是难分其数的。因此,境内向有“三腔四调”之说,即虽有三种声腔,却有四个方言小区四种调门。

              滦州方言即有上述三种原因,也有州人的智慧和狡黠在里边。这种智慧和狡黠,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谨慎,很多方言都无例外地反映了这一特点。比如环境不洁叫“啊咋”;衣服不整叫“拉他”;人利害叫“蝎虎”;物不良叫“嘎咕”;事须考虑叫“掂对”;事可人意叫“不离儿”。你看,几个象声词,几个动作,几种动物就把要表达的意思清清楚楚地传达出来了,外埠人也许听不明白,个中人可是心中雪亮,这叫不伤和气已经曲尽其意,这不是大智慧和大狡黠么?这种存在和狡黠往往表现在对人的负评论上,直呼人的缺点和毛病似乎是不道德的事,不说又挺闹心,于是多用代词。比如不知而妄为叫“瞎帐”;无理而妄为叫“混帐”;讥人阔绰叫“抖漂儿”;谓人出风头叫“露脸”;人失节叫“丢脸”;称无行之人叫“下三烂”;语言无味叫“扯淡”;谄媚人叫“溜须”;慕人势利叫“巴结”;讥人无赖叫“泥腿”;故揭人短叫“寒碜人”;给人造谣叫“编笆”;行无目的叫“瞎赶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滦州方言的智慧和狡黠还表现在许多词语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比如对下面这些小动物的称谓就很意思,管蟋蟀叫“蛐蛐儿”;草虫叫“蝈蝈”;蝉叫“吉了”;蛙叫“河蟆”;蛇叫“长虫”;蜻蜓叫“麻郎”;螳螂叫“刀郎”;蝼蛄叫“拉拉古”;蜗牛叫“牛磨磨”;桑扈收“桑巴拉”;晰蜴叫“蝎虎鲁子”;河豚叫“蜡子棒子”;蝌蚪叫“河蟆蝌子”;黄鸟叫“咕咕”;柳莺叫“牛眼儿”;灰鹤叫“老等”;狼叫“麻猴”;泥鳅叫“泥巴沟”;鲫鱼叫“鲫瓜子”;大头鱼叫“老实头子”。认真对照下下,这些方言要比其学名生动、形象得多。尤其是方言对这些动物形体、声音、动作、习性等方面的把握,显得更准确、更传神、更易让人接受。

              滦州方言的智慧和狡黠还表现在容易让人引起联想和思索,有的甚至让人回味无穷。比如早晨叫:早些”;中午叫“响火”;夜晚叫“黑街”;昨天叫“夜个”;日历叫“月份牌”;星期几叫“礼拜几”;一足行叫“个郎”;看人表演叫“跳达”;邀伴出行叫“搭帮”;不买人帐叫“卷人”;亵渎叫“撒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五风六月”;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叫“十冬腊月”;一个月左右叫“个月期程”;上下午叫“前后半响”;怪罪叫“嗔咎”;斥责叫“呲嗒”;煅炼叫“戳达”;过分讲究叫“鸟腻”;与众不同叫“隔色”;糟糕叫:〓火;固执叫“拗别”;不显眼叫“不起碗儿”;从来叫“压根”;好处叫“香应”;糊涂人叫“一脑袋糨子”;办事不牢人叫“二巴扯子”;爱着急的人叫“炮充信子”;游手好闲的人叫“落道帮子”;鲁莽人叫“张飞店儿”;老实人叫“蔫巴老儿”;涎水叫“哈拾子”;发愁叫“嘬瘪子”;脾气倔叫“犟眼子”;话没干完叫“半划子”。

              滦州方言充满智慧和狡黠的再一个特点是它的避讳功能。这种避讳功能,使得人们在谈政论时、议人说事进更处于一种比较平和、平庸、不易使人反感状态。这就减少了滦州方言圈子内的很多麻烦。比如说人无聊叫“闲地”;说人不正叫“邪神”;说人不顺叫“乖骨”;溺爱孩子叫下“下扯”;打骂老人叫“牲口”;说人顽皮叫“柴头”;说人轻狂叫“亲近”;心术不端叫“嘎咕”;行为不检叫“没正形儿”;不利不索叫“狼〓”;怂恿教唆叫“撺掇”;厌恶其人叫“各硬”;批评其人叫“包斥”;上当叫“土憋”;吃亏叫“大头”;撒谎叫“扯票”;吵人叫“腥蝇”;人不老成叫“不靠勺”;人没威信叫“不作兴”;无理而强为“光棍”;有理说不出叫“憋屈”;背后说人叫“屈咕”;人前吹牛叫“显圣”;没有男人气叫“娘们”;没有骨气叫“面筋”;不大方叫“抠心”;大手大脚叫“狼虎”;人不精干叫“二五眼“。
      
【职业校对交流群:100079712】
离线日月止戈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9-25
滦州方言

    一、何为方言
  所谓方言,《辞海》中解释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言、语汇和语法上各有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如北方话、吴侬软话、粤语、闽南话等。实际上方言是在部落语和部族语里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据有关资料所述,中国自古存在着不同方言,而且方言之间的隔阂非常严重,因此,便产生了共同语。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文交武功频繁,于是这种共同语便被奉为“雅言”。孔子在给三千弟子授课时,并不讲山东话,而是用“雅言”。从秦汉到北宋,统治者一直卖力地推行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称为“通语”,文人学士吟诗作赋以官方颁布的韵书为准。因都城一直在中原地区, 而且主要在长安、洛阳两地,因此全国通行的共同语的基础言方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方言。到了辽金元明清时期,通用语称“官话”,以北京方言为基准。1730年,即雍正八年,为解决广东、福建人听懂官话的问题,雍正下了一道谕旨,要求8年内在粤、闽两地推行官话,半规定8年后听不懂官话的一律不准参加科考。辛亥革命后,1912年7月,临时教育会议肯定了“国语”这个名称,并决定在全国推行。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确定“普通话”为汉民族 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并规定普通话的内容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二、滦州方言概况
  滦州,近在畿辅,受京腔京韵影响较大,因此,滦州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河北土语群中的唐山语系统。同时,因为滦州地处河北北部几个有明显差异的方言区的交错地带,所以境内方言差异较大,习惯上可分为四个小区。
  西北部榛杨小区。包括榛子镇、杨柳庄、九百户、宜安等地所属共155个村子,谈区为四声调,与丰润话近似,有的地方还与唐山市话相近。唐山市话的特点是尾音升高时带拖腔。著名演员马季“卖宇宙牌香烟”和赵丽蓉平时的表演都用的是夸张了的唐山腔。
  东北部油榨小区。属于该小区的北至何庄南至泡石淀等57个村。这个小区与迁安话相近。迁安话与普通话基本相同,特别是建昌营话,俗有“京腔”之称。但迁安话的韵母中央元音和后元音较多,应卷舌的音很少有卷舌动作,音色有些生硬,俗称“艮”,常把“er”念成“厄”,并且“三山”不分“四是”不分。油榨小区方言正与此相同。
  中南部城关小区。包括滦州镇、商家林、东安、马庄子、雷庄、响堂等地所属共195个村子。该小区的方言为滦县的代表方言,主要特点是三声调,分为平、上、去声,平声中不分阴阳,为汉语声调最少的方言之一。
  西南部塔坨小区。包括塔坨、西晒、小马庄、茨榆坨等地所属共67个村,该小区亦为三声调但部分村庄有的韵母不读,与古冶地区部分村庄语音一致。
  以上四个小区,为滦州方言的四大基础区域。
  那么, 滦州方言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体来说,一个地区言方的形成,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人员构成、历史文化和环境影响。滦州方言也是如此。
  从人员构成来看。滦州古来就是一块五方杂处之地,曾经有20几个民族在这里长期生产生活过。各民族之间睦邻而居。相融相合乃至谈婚论嫁自不待说。自唐代以来,滦州这块地方更是成了移民之区。自唐至清,朝廷每次大的移民活动几乎都受益于滦州。据史料载,山东、山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北都曾有大批移民来滦,特别是元、清拥兵入关,又两次带来大批移民安置在滦州一带。过去老站一村,曾有全国22个省籍的居民。由此可以看出,滦州这个地方是个民族大融合、大同化、大团结之地,南腔北调论长短,夷语蛮音演兴衷,因此这个地区的方言本就应该丰富而多彩。
从历史文化来看。滦州一带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属于蛮荒之地,地僻而声教不通,人稀而更化难驯。然而滦州却有伯夷叔齐之大贤彪炳史册,有“老马识途”、“寻蚁求水”的大智慧影响后人,这使得滦州这一地域历史文化底蕴难量其厚,难与其匹。特别是辽代建置滦州以后,这块长期远离京都的偏僻之地一下就成了畿辅重地,成了京城的东大门,国家的中心文化很快就渗透到这里,并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乃至成为这里的主干枝脉 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天赐的畿辅之利,赋予这里的方言以大气、地道的内容。
  再以环境因素而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滦州这方水土北山南洼中间沙,北倚燕山山脉,南接渤海之滨,中间是滦河冲积平原,且东有滦河,西有徒河,中有沙河,所谓山水相依之地,必有灵秀出焉,这是滦州方言总的源头。但细划来看,滦州四个方言小区仍有其各自不同之处,用三腔四调来涵而概之,应是最恰当不过。一是北山腔,如高山峻立、石冷崖横、刀劈斧削、朴实无华;二是沙洼腔,如沙松软,如洼含蓄,温润细腻,委婉婀娜;三是滨海腔,虽百流入海但毕竟不是大海,滨河而已,千回百转,曲曲折折,柔曼多情。而沙洼腔又与滨海腔相到渗透,相互糅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个中人,是难分其数的。因此,境内向有“三腔四调”之说,即虽有三种声腔,却有四个方言小区四种调门。
  三、大家来学滦州方言
  滦州方言即有上述三种原因,也有州人的智慧和狡黠在里边。这种智慧和狡黠,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谨慎,很多方言都无例外地反映了这一特点。比如环境不洁叫“啊咋”;衣服不整叫“拉他”;人利害叫“蝎虎”;物不良叫“嘎咕”;事须考虑叫“掂对”;事可人意叫“不离儿”。你看,几个象声词,几个动作,几种动物就把要表达的意思清清楚楚地传达出来了,外埠人也许听不明白,个中人可是心中雪亮,这叫不伤和气已经曲尽其意,这不是大智慧和大狡黠么?这种存在和狡黠往往表现在对人的负评论上,直呼人的缺点和毛病似乎是不道德的事,不说又挺闹心,于是多用代词。比如不知而妄为叫“瞎帐”;无理而妄为叫“混帐”;讥人阔绰叫“抖漂儿”;谓人出风头叫“露脸”;人失节叫“丢脸”;称无行之人叫“下三烂”;语言无味叫“扯淡”;谄媚人叫“溜须”;慕人势利叫“巴结”;讥人无赖叫“泥腿”;故揭人短叫“寒碜人”;给人造谣叫“编笆”;行无目的叫“瞎赶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滦州方言的智慧和狡黠还表现在许多词语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比如对下面这些小动物的称谓就很意思,管蟋蟀叫“蛐蛐儿”;草虫叫“蝈蝈”;蝉叫“吉了”;蛙叫“河蟆”;蛇叫“长虫”;蜻蜓叫“麻郎”;螳螂叫“刀郎”;蝼蛄叫“拉拉古”;蜗牛叫“牛磨磨”;桑扈收“桑巴拉”;晰蜴叫“蝎虎鲁子”;河豚叫“蜡子棒子”;蝌蚪叫“河蟆蝌子”;黄鸟叫“咕咕”;柳莺叫“牛眼儿”;灰鹤叫“老等”;狼叫“麻猴”;泥鳅叫“泥巴沟”;鲫鱼叫“鲫瓜子”;大头鱼叫“老实头子”。认真对照下下,这些方言要比其学名生动、形象得多。尤其是方言对这些动物形体、声音、动作、习性等方面的把握,显得更准确、更传神、更易让人接受。
  滦州方言的智慧和狡黠还表现在容易让人引起联想和思索,有的甚至让人回味无穷。比如早晨叫:早些”;中午叫“响火”;夜晚叫“黑街”;昨天叫“夜个”;日历叫“月份牌”;星期几叫“礼拜几”;一足行叫“个郎”;看人表演叫“跳达”;邀伴出行叫“搭帮”;不买人帐叫“卷人”;亵渎叫“撒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五风六月”;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叫“十冬腊月”;一个月左右叫“个月期程”;上下午叫“前后半响”;怪罪叫“嗔咎”;斥责叫“呲嗒”;煅炼叫“戳达”;过分讲究叫“鸟腻”;与众不同叫“隔色”;糟糕叫:〓火;固执叫“拗别”;不显眼叫“不起碗儿”;从来叫“压根”;好处叫“香应”;糊涂人叫“一脑袋糨子”;办事不牢人叫“二巴扯子”;爱着急的人叫“炮充信子”;游手好闲的人叫“落道帮子”;鲁莽人叫“张飞店儿”;老实人叫“蔫巴老儿”;涎水叫“哈拾子”;发愁叫“嘬瘪子”;脾气倔叫“犟眼子”;话没干完叫“半划子”。
  滦州方言充满智慧和狡黠的再一个特点是它的避讳功能。这种避讳功能,使得人们在谈政论时、议人说事进更处于一种比较平和、平庸、不易使人反感状态。这就减少了滦州方言圈子内的很多麻烦。比如说人无聊叫“闲地”;说人不正叫“邪神”;说人不顺叫“乖骨”;溺爱孩子叫下“下扯”;打骂老人叫“牲口”;说人顽皮叫“柴头”;说人轻狂叫“亲近”;心术不端叫“嘎咕”;行为不检叫“没正形儿”;不利不索叫“狼〓”;怂恿教唆叫“撺掇”;厌恶其人叫“各硬”;批评其人叫“包斥”;上当叫“土憋”;吃亏叫“大头”;撒谎叫“扯票”;吵人叫“腥蝇”;人不老成叫“不靠勺”;人没威信叫“不作兴”;无理而强为“光棍”;有理说不出叫“憋屈”;背后说人叫“屈咕”;人前吹牛叫“显圣”;没有男人气叫“娘们”;没有骨气叫“面筋”;不大方叫“抠心”;大手大脚叫“狼虎”;人不精干叫“二五眼”;人太精明叫“鬼头”;爱自显叫“尖遮”;不讲道理叫“梗眼儿”;不讲信誉叫“搅划猫子”;推叫“搡”;害人叫“坑”;整治人叫“修理”;愚弄人叫“胡弄”;摆布人叫“拆兑”;期负人叫“挤兑”’琢磨人叫“掂兑”;骂人富叫“烧的”;嫌人穷叫“瘪的”;人不稳当叫“屁颠儿”;人太稳重叫“大伯子’人不灵活叫“轴”;人不活泼叫“聂”;举止轻浮叫“飘”;心有邪意叫“刁”;故意怄人叫“起腻”;遇到困难叫“嘬瘪”;事未办成叫“崴泥”;事不急叫“赊着”事不遂叫“褶子”;办事不成叫“秃噜咧”。象引类当着麻不说坑,当着雪人不说冰的表达方式,即避免了直击人短,让人难堪之弊,又能收到此虽为利、毕竟其讳之功,实是滦州人冰雪聪明的选择。这种选择当然是建立在丰富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宽阔的处世胸怀之上的。纵观滦州那么多方言土语,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属于尖酸刻薄、又臭又硬的词汇,这是我们伟大的祖先给予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有理由引以为荣。
  作为历史进程的一个逗点,方言总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渐渐消失,滦州方言也是如此,它的兴盛和辉煌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已。但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朵浪花曾经多么璀灿和晶莹。
【职业校对交流群:100079712】
离线日月止戈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9-25
齐桓公伐孤竹寻蚁求水  
东周列国时期,今迁安属于山戎令支国。有一年,山戎令支国发兵攻打它的邻国——燕国。燕国抵当不住,只好向齐国求救。于是齐桓公率兵讨伐山戎。当大军行至爪村伏龙山(今龙山)一带驻扎时,山戎令支国将濡水(滦河)截断了,造成伏龙山周围20多里无水。齐国军队无水喝,齐桓公只得叫士兵凿山找水,结果未能找到泉水。齐桓公的谋臣公孙隰朋向齐桓公进言说:“臣听说蚂蚁找有水的地方筑穴居住,应当找蚁穴处掘水。”齐桓公按公孙隰朋的主意让士兵在伏龙山的北面搜寻蚁穴,结果又未找到水源。公孙隰朋说:“蚂蚁冬天找暖和的阳坡居住,夏天才凉快的背阴坡居住。现在是冬季,蚂蚁一定在山的阳坡居住,不能乱掘。”军士按他说的,果真在伏龙山的阳坡山腰处找到蚁穴,掘到泉水。齐桓公称赞说:“隰朋可称得上是圣人了!”因此,将该泉称为圣泉,伏龙山也改龙泉山,后来又简称龙山。为饮水思源,使甘泉永存,后人砌石为井,名为龙泉井,至今古井尚存,泉水清洌如初。  
  齐桓公征伐了山戎后,进兵征伐孤竹时,又有老马识途的故事。为此,后来有人作了一首诗:
  蚁能知水马知途,异类能将危困扶。
  堪笑浅夫多自用,谁能舍己听忠谟!
老马识途  
东周列国时期,今迁安属于山戎令支国。 齐桓公刜令支,大败山戎,令支山戎首领逃往孤竹,与孤竹山戎首领密谋,令城中兵民隐匿山谷,搞了我国最早的“空城计”。齐军果真中计,误入“旱海”。“旱海”又谓“迷谷”,乃沙碛之地,一望无水草,十分荒凉,又遇大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东西南北茫然不辨,齐桓公大惊曰:“如此绝境,如何得出?”上卿管仲进言:“臣闻老马识途,可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宜可得路也。”依其言,择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化险为夷。《永平府志》载:“迷谷在府城(今卢龙县城)滦河西20里。”志中所指就是现今的迁安市南部与滦县北部接壤的地域,至今两县(市)交界处还有一村庄称“迷谷”,据传是齐军误入“旱海”之入口处,可以确信是“老马识途”典故原出之地。
虽然中原各国逐渐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边远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部落却不理这一套。有一天,齐桓公正与管仲议事,有人来报告说北方的一个叫做山戎(róng)的少数民族又侵犯了燕国,劫夺粮食、牲畜和财物,燕国派人来求救了。齐桓公征求管仲的意见,管仲说:“山戎经常骚扰中原,是中原安定的忧患,一定要征服。”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亲率大军援救燕国。
齐侯大军到了燕园,才知山戎早就带着抢到的人口和财物跑了。管仲说:“山戎虽然跑了,但以后还会来骚扰。我们不如一追到底,彻底打垮他们,实现北方的长治久安。”齐桓公听了管仲的意见,向北追击山戎。燕国的君主燕庄公又对齐桓公说:“附近有个无终国(今河省玉田县),与我们素有往来,他们也和山戎有仇,可否请他们给我们带路,一同攻打山戎?”齐桓公立刻派人带着礼物去无终国求助。无终国也派了一支军队前来参战。
山戎的首领叫密卢,他听说齐、燕、无终三国联合讨伐,知道打不过,就带着一些亲信和金银财宝向北方逃跑了。来不及跑的山戎百姓和士兵都投降了。齐桓公为了使山戎真正心服,传令不许伤害山戎降兵和百姓。山戎受到宽待,感激齐桓公。齐桓公问他们:“你们的首领跑到哪里去了?”他们说:“一定是去孤竹国借兵去了。”齐桓公决定跟踪追击,捉拿密卢,征伐孤竹国,彻底消除北方动乱的隐患。
再说密卢逃到孤竹国,向国君答里呵求援。答里呵派大将黄花率兵跟密卢前去迎战齐军,不料,黄花一出阵就被齐军打得大败。黄花逃回去对答里呵说:“齐候率军前来,不过是要捉拿密卢,与我国毫无关系。我看不如杀了密卢,与齐侯讲和,方能保全我们自己”。另一位大臣则献计说:“北方有个地方叫‘旱海’,又称‘迷谷’,那里茫茫沙漠无边,路途难辨。如果能把齐军引入‘迷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齐侯人马全军覆没。”
黄花听到这里动了心眼。于是去杀了密卢,割下了首级,直到齐侯军中,献上密卢首级,并称答里呵已经率军逃跑,自己愿归顺齐侯,为齐军引路,追击答里呵。齐侯见黄花献上密卢首级,便信以为真,率领大队人马跟着黄花向北追击。黄花在前面带路,齐侯人马随后紧跟。进了沙漠,才拐了几个弯就找不到路了。茫茫无垠(yín)的黄沙,好似静静的大海,既分不清东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后左右。齐桓公想找黄花来问一问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哪里还有他的影子?这才知道中了黄花的奸计。这时太阳已经下山,夜幕笼罩着大地,四周漆黑一片,西北风一个劲地刮,冻得士兵直发抖。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才发现人马已零散不全。齐桓公命令赶快寻找出去的道路,但大队人马转来转去,怎么也走不出这个迷谷。这时,管仲猛然想起老马大多认识归途,便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
齐军走出迷谷,打败了孤竹国,答里呵和黄花也被乱兵杀死,孤竹国也就被灭了。胜利之后,齐桓公对燕庄公说;“山戎、孤竹一带的土地足有500公里之多,全送给您吧。”燕庄公急忙说;“那可不敢当。靠您的帮助,我们才保全了国土,现在已经是感激万分了,哪里还敢收您的土地呢?”齐桓公说:“您不要客气了,北部边疆十分重要,您把它治理好,勿使边民来犯,向天王纳贡,这是我们大家的光彩。再说齐国离这里这么远,鞭长莫及,也管不了啊!”这么一说,燕庄公就不好再推辞了。(注:迷谷村隶属滦县油榨镇)
仁义胡同
清朝年间,在滦县城内东街住着两户人家,西家姓吴,东家姓霍,两家中间是一道火墙。吴家出身绅士,霍家在朝为官。这年,吴家想盖新房,拆掉一段墙,霍家不允,引起一场官司。
知州受理此案,得知两家都不好惹。晚上,知州来到霍家,劝霍家给他父亲去信,寻求办法。
过些日子,霍父来信说“两家争吵为堵墙,让它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哪见当年秦始皇。” 霍家拿信给知州,表示尊父命,让出三尺给吴家。
知州到吴家,说明了霍家的决定。并说:“人家让出三尺,你们也让出三尺,留个胡同方便百姓,可否?”吴家欣然同意,于是吴、霍两家中间留下了六尺宽的胡同,知州将其命名为“仁义胡同”,并制匾悬挂以教后人。仁义胡同由来的传说,在滦州人世代相传。居民从中受益匪浅。多少年来,附近回、汉民杂居,民族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先人义举,结出了今人精神文明之果。
【职业校对交流群:100079712】
离线日月止戈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9-25
伯夷叔齐礼让为国
相传商朝有个小诸侯国——孤竹国,它的辖区在今卢龙县西,滦县北,迁安县东。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叫伯夷,三子叫叔齐。
孤竹君想立三子叔齐为继承人。等到孤竹君死后,叔齐不当国君而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对叔齐说:“让你继位是父亲的命令。”于是他出走了。叔齐也不肯当国君,也出走了。孤竹国只好让国君的次子继承君位。伯夷和叔齐都不肯当国君的政治原因是因为对商纣王的统治不满,不与之合作。当初,伯夷为逃避商纣王曾隐居于渤海之滨,以等待出现清明的政治。孟子曾说“伯夷,圣之清者也”。因此夷齐庙又称“清圣庙”。后来,听说周文王在西方强盛起来,伯夷高兴地对叔齐说:“我听说周文王是善于招贤纳士的人,我们何不归附到他那里去呢?”叔齐也说:“我也听说西方有个似乎是行人道的人,咱们试探着去看一下吧!”兄弟二人所敬仰的是实行禅让制的神农、虞夏时代,所以他们对周文王所施行的仁政倾心向往。二人经过一番商量,便长途跋涉来到现在陕西省歧山县东北的歧山之南。周武王听说伯夷、叔齐来见父亲文王,便派周公旦去迎接。周公旦与伯夷、叔齐见面后便盟誓说:“给你们二人加封的奉禄为二等,封与此相当的官位”。说完便用牲口的血涂在盟书上,埋在盟坛之下,向神表示忠信。伯夷、叔齐二人相视而笑,说:“嘻,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说的人道啊!”于是二人想躲避周武王。三人通过在路中所见所闻,已经了解到周武王正在制造舆论,争取民心凭借武力,准备灭亡商朝了。这使他们大失所望。当二人到达西周的时候,周文王早已去世,周武王已继位11年了。周武王用车载着他父亲周文王的棺材,号称周文王东行伐纣。伯夷牵信武王的马劝阻说:“你父亲死了,不去安葬,而动用武力去打仗,这能称得上是孝吗?你是纣王的臣子,以臣子身份无能为力征杀国君纣王,能称得上是仁吗?”周武王左右的人听了很生气,想杀死伯夷。周武王的谋士姜太公劝阻说:这是讲义的人,不能杀,便将伯夷扶走来,让他走了。等到周武王讨灭了商纣王,天下由周朝统一时,伯夷、叔齐二人以武王所做所为为耻辱,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归隐到首阳山上,采野菜为食。周武王听说他们二人都是不记旧怨前仇的人,就想求得他们的谅解,派人去请他们出山,并主动要把天下让给他们。可是他们二人仍不放弃“隐居来追求气节,做忠义的事来达到理想”,坚持不改变志向,拒绝了周武王的请求。有一天,他们二人正在山间采野菜充饥,碰到一位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为了坚守志节,不吃周朝的粮食,那你们现在采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草木啊!”二人从妇人的话中受到启示,于是绝食。绝食7天后快要死了,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词说:“登上那首阳山啊,采食山上的野菜充饥。用暴虐代替暴虐啊,还不知道错在你自己。神农、虞舜、夏禹的盛世,忽然间都已消逝无迹,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要死了,商朝的天命已经衰息。最终二人饿死在首阳山上。周武王很钦佩他们的气节,按将军的规格把他们二人安葬在首阳山下”。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的气节曾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孔子说:“人民到现在还称赞他们。”司马迁说:“让国饿死,天下人都称颂。”唐代宰相诗人韩愈曾作“伯夷颂”赞美二人。然而鲁迅却把二人作为道家表象加以批判和讽刺,以古讽今,针对当时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面对黑暗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而逃避斗争,加以批判。毛泽东主席曾说:“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鲁迅和毛泽东主席的话无疑是正确的。但从中国文化总体上考察,伯夷、叔齐让国的故事,对形成谦恭、谦让、忠孝、廉洁、崇尚气节等民族传统还是有过重大作用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在滦河西岸建一座夷齐庙(滦县油榨镇孙薛营村)。今滦县、卢龙、迁安仍流传着夷齐庙的栋梁是一根巨大鱼骨做的传说。(注:清初顾炎武在《营平二州地名记》中考证,孤竹城在“肥如(今卢龙)南十二里,水之会也”,即指今滦县油榨镇石梯子、于家合东之滦河于青龙河交汇处。)
【职业校对交流群:100079712】
快速回复
限10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