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350阅读
  • 0回复

【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istorysky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20-12-20
《汉语大词典》:
1[zhì  ㄓˋ]
[《廣韻》脂利切,去至,章。]
“實2”的被通假字。1.到;达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陽。”《荀子·修身》:“道雖邇,不行不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至春,果病;四月,泄血死。”《汉书·匈奴传上》:“近幸臣妾從死者,多至數十百人。”2.来;去。《书·君奭》:“天休滋至。”《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鄭也……己弗能有,而以與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荀子·致士》:“口行相反,而欲賢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不亦難乎!”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昔我從元后,整駕至南鄉;過彼豐沛都,與君共翺翔。”《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魯肅)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吴巨有舊,欲往投之。’”3.古代卜辞的一种。《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六曰至。”郑玄注:“國之大事,待蓍龜而決者有八,定作其辭,於將卜以命龜也。鄭司農云:‘……至,謂至不也。’”孙诒让正义:“不,與否同。云‘至,謂至不也’者,謂卜人來至否也。”4.施行;通行。《逸周书·度训》:“罰多則困,賞少則乏。乏困無醜,教乃不至。”《礼记·乐记》:“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争。”郑玄注:“至,猶達也,行也。”《史记·乐书》引此文,张守节正义:“樂行主和,和達則民無復怨怒也;禮行主謙,謙達則民不争競也。”5.古代以冬至、夏至为二至,亦统称“至”。《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爲備故也。”杜预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啟,立春、立夏;閉,立秋、立冬。”孔颖达疏:“冬之半,夏之半,晝夜長短極。極訓爲至,故冬夏之半稱冬夏至也……鄭衆云:‘以二至、二分觀雲色。’”《左传·昭公十七年》:“伯趙氏,司至者也。”杜预注:“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中冬之月,相遇北方,合而爲一,謂之日至……大夏之月,相遇南方,合而爲一,謂之日至。”参见“冬至”、“夏2至”。6.大。《易·坤》:“至哉坤元,萬物資生。”王引之《经义述闻·周易下》:“至,亦大也。《爾雅》曰:‘晊,大也。’郭璞作‘至’。《釋文》曰:‘晊,本又作至。’鄭注《哀公問》曰:‘至矣,言至大也。’高誘注《吕氏春秋·求人》篇及《秦策》並曰:‘至,大也。’至哉,猶大哉也。”7.深。《国语·晋语一》:“日,君以驪姬爲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韦昭注:“至,深也。”8.界限。参见“四至”。9.达到极点。《国语·越语下》:“陽至而陰,陰至而陽。”韦昭注:“至,謂極也。”《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其至矣乎!”朱熹集注:“至,極也。”《史记·春申君列传》:“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张守节正义:“至,極也,極則反也。冬至,陰之極;夏至,陽之極。”10.多以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的,最高超的,最正确的,最诚挚的,最微妙的,等等。参见“至駿”、“至德”、“至理”、“至情”、“至機”。11.犹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文子·自然》:“故見不遠者,不可與言大;知不博者,不可與言至。”《淮南子·本经训》:“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釋其要而索之于詳,未可與言至也。”高诱注:“至,至德之道也。”12.犹至人。《鹖冠子·能天》:“道者,聖之所吏也,至之所得也。”陆佃解:“吏,猶任也。不離於真謂之至人。故道者,聖人之所吏,至人之所得也。”13.准则。《逸周书·常训》:“民生而有習有常,以習爲常,以常爲慎……上賢而不窮,哀樂不淫,民知其至。”14.得当;恰当。《荀子·正论》:“不知逆順之理、小大至不至之變者也,未可與及天下之大理者也。”杨倞注:“至不至,猶言當不當也。”15.善;善于。《周礼·考工记·弓人》:“覆之而角至,謂之句弓。”郑玄注:“至,猶善也。但角善,則矢雖疾而不能遠。”《管子·法法》:“夫至用民者,殺之危之,飢之渴之。用民者將致之此極也。”尹知章注:“至,善也。夫善用人者必以法。其不從法,甚者危殺之,其次勞苦飢渴之。將欲用之,必致此極。”16.亲近。《诗·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马瑞辰通释:“《説文》:‘親,至也。’又曰:‘寴,至也。’靡至,猶云靡親耳。”《礼记·坊记》:“昏禮:壻親迎,见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壻。恐事之違也。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郑玄注:“不至,不親夫以孝舅姑也。”一说,至,归。见朱熹《诗集传》。17.真挚;诚挚。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親”:“情意懇到曰至。”参见“淳至”、“純至”。18.周备;周到。《诗·小雅·宾之初筵》:“烝衎烈祖,以洽百禮,百禮既至,有壬有林。”朱熹集传:“百禮,言其備也。壬,大;林,盛也。言禮之盛大也。”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三:“侍郎精忠大節,感通神明,某又安忍致害邪!特見備禦未至,恐後復有來者,故相報耳。”宋陈亮《酌古论四·李愬》:“吾之待祐者如此其厚也,全祐者如此其至也。”19.遍;普遍。《荀子·正论》:“湯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20.充分,充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鄒陽之説吴梁,喻巧而理至,故難危而無咎矣。”21.过分。《庄子·人间世》:“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王先谦集解:“剋求精核太過,則人以不肖之心起而相應。”刘武补正:“剋核太至,言事考慮成敗太過。”22.众多。《孟子·滕文公下》:“園囿汙池沛澤多而禽獸至。”赵岐注:“至,衆也。田疇不墾,故禽獸衆多。”23.副词。极;最。《荀子·正论》:“罪至重而罰至輕,庸人不知惡矣。”汉枚乘《七发》:“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彊起嘗之乎?”晋李密《陈情事表》:“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我要禁持你至容易,只消得二指闊紙提條。”24.副词。止;仅。《韩非子·初见秦》:“其頓首戴羽爲將軍斷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鑕在後,而卻走不能死也。”高亨《诸子新笺·韩非子》:“至,止也。”《史记·礼书》:“社至乎諸侯。”至,《荀子·礼论》、《大戴礼记·礼三本》均作“止”。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貞觀四載,天下康安,斷死刑至二十九人而已。”25.副词。一定;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春秋》紀纖芥之失,反之王道,追古貴信,結言而已,不至用牲盟而後成約。”汉桓宽《盐铁论·水旱》:“議者貴其辭約而指明,可於衆人之聽,不至繁文稠辭多言,害有司化俗之計。”《汉书·匡衡传》:“衡曰:‘顧當得不耳,何至上書?’”26.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犹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27.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甚至,竟至。《後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每覽前代外戚賓客,假借威權,輕薄謥詷,至有濁亂奉公,爲人患苦。”明王守仁《大学问》:“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圮類,無所不爲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28.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衆聞則非之,上爲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淮南子·说山训》:“刀便剃毛,至伐大木,非斧不剋。”《史记·淮阴侯列传》:“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29.连词。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犹以至,以至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至性過人,與物無傷,唯飲酒過差耳,至爲禮法之士所繩,疾之如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明《史記》者,專徐鄒而廢篆籀;學《漢書》者,悦應蘇而略《蒼》《雅》。不知書音是其枝葉,小學乃其宗系,至見服虔、張揖音義則貴之,得《通俗》《廣雅》而不屑。”30.通“志”。想念,念及。《论语·泰伯》:“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朱熹集注:“穀,禄也。至,疑當作志。”刘宝楠正义:“疑古志至二文通也。”31.通“志”。意志;心意。《荀子·儒效》:“行法至堅,不以私欲亂所聞,如是則可謂勁士矣。”王先谦集解:“荀書至志通借。”《韩诗外传》卷三引此作“志”。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二》:“法者,正也。言其行正,其志堅。”汉邹阳《上书吴王》:“故願大王無忽,察聽其至。”至,《汉书·邹阳传》作“志”。32.通“制”。制度。《荀子·正论》:“夫是之謂視形埶而制械用,稱遠近而等貢獻。是王者之至也。”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六》:“至,當爲制。上文云:‘彼王者之制也,視形埶而制械用,稱遠邇而等貢獻。’下文云:‘則未足與及王者之制也。’皆其證。楊説非。”33.通“致”。给予;加给。《墨子·明鬼下》:“昔者夏王桀貴爲天子,富有天下,上詬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萬民……故於此乎天乃使湯至明罰焉。”毕沅校注:“至,同致。”34.通“致”。表达。参见“至敬”。35.通“致”。得到;求得。《吕氏春秋·当染》:“不知要故,則所染不當;所染不當,理奚由至?”高诱注:“至,猶得也。”汉桓宽《盐铁论·贫富》:“夫白圭之廢著,子貢之三至千金,豈必賴之民哉!”36.通“致”。致使;引起。《公羊传·庄公十二年》:“閔公矜此婦人,妒其言,顧曰:‘此虜也。爾虜,焉故魯侯之美惡乎!’至萬怒,搏閔公,絶其脰。”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引此文,故作“知”,至作“致”。37.通“質”。一说通“實”。实质;真实。《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郭庆藩集释:“至,與質同。至,實也……《刻意》篇正作‘道德之質’。”《战国策·齐策一》:“大王覽其説而不察其至實。”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一》:“至字古讀若質,故聲與實相近……不察其至,即不察其實也。今本作‘不察其至實’者,一本作‘至’,一本作‘實’,而後人誤合之耳。《史記·張儀傳》作‘大王賢其説而不計其實’是其明證矣。”38.通“質”。谓充当人质。《战国策·燕策二》:“趙得講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屬行而攻趙。”按,一本作“質”。《史记·苏秦列传》:“至公子延。”司马贞索隐:“至當爲質,謂以公子延爲質也。”39.通“窒”。阻塞。《韩非子·制分》:“實故有所至,而理失其量。”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韩非子四》:“按:作‘故實有所至’,與下句‘而理失其量’相對。至,應讀作窒……此言故實有所窒塞,而理亦失其程量也。”40.中医术语。指脉搏跳动。《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絶不至曰死。”亦用为表示脉搏次数的量词。《难经·十四难》:“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爲死脈也。”亦指脉搏增多的现象。《难经·第十四难》:“脈有損至,何謂也?”徐灵胎经释:“少曰損,多曰至。”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快速回复
限10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