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430阅读
  • 2回复

不同中文地区的译名标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日月止戈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09-11-20
— 本帖被 日月止戈 从 【政策法规】 移动到本区(2010-04-16) —
中国大陆

外国不同语言的拼写与发音的对应规律,一般人不可能全都了解,若不加以规范,则必定出现误译。于是中国大陆组织专家学者,为世界50多种语言制定汉字译音表,每种语言可能出现的音节,都指定音译汉字。译名以音似为主,形似为辅。(例如发音有清音浊化,仍照清音翻译。)人名翻译,有部份音节按男女分用不同汉字。地名通名需要意译,所以编订世界不同语言地名通名的中文名称。

  

中国大陆对于外国地名,可以参照1998年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并可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编辑出版的《世界地名录》和知识出版社1988年编辑出版的《世界地名译名手册》。无现成译名可循的地名,根据地名委员会的《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音译。外国民族名可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和商务印书馆的《世界民族译名手册》。外国人名,优先参照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各卷所附的「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其次可参照新华社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针对各个语种的姓名译名手册,如《英语姓名译名手册》、《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西班牙语姓名译名手册》、《葡萄牙语姓名译名手册》、《罗马尼亚语姓名译名手册》、《意大利语姓名译名手册》等。以上均未收录的人名,可根据新华社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音表》中相应语言的译音表音译。

  

  

台湾

台湾对于外国的人名及地名基本上以民初学者严复先生的信、达、雅为原则来进行翻译。官方的要求也大凡如此,并尊重民众所思考的出发点,未特意规范或指引翻译者。翻译者一向以约定俗成的译法来从事翻译。

  

  

香港

与大多数中文地区不同的是,香港的中文译名一般采用粤语(以广州音为标准)的语音系统来进行译音。

  

  

新加坡

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Translation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for the Chinese Media, Singapore)负责华文媒介译名的标准化。公众可由联合早报网免费浏览内容。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对于非华族或非华语名词的译名由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负责。

  

如果词汇还未被理事会翻译,或是存在争议:

先查找马来西亚中文报纸,观察中文报纸的翻译方法。马来西亚最大的中文报纸是星洲日报。

如果同时存在几种翻译,使用任何一个都没问题。直到有官方定论为止。

如果在马来西亚本国尚未出现任何翻译,可以先参考中国大陆方面的翻译方法。

  

翻译马来语时,请遵照以下原则:

先察看涉及人物懂不懂得中文,如果当事人懂中文,通常当事人有本身的汉语名字或汉语译名名字。应当尊重当事人,使用当事人的自己的译名。

如无资料可查,请遵照马来语的发音原则翻译,而不是遵照马来语的文字翻译。

新华社翻译马来语名词时常常按照文字翻译,这是错误的,因为其翻译出来的汉字与原来的马来语有时会相差很多。新华社翻译马来西亚货币Ringgit为「林吉特」,有人认为这是错误的(有争议,参见注2)。新加坡也称「令吉」,与马来西亚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则是「令吉」以及「林吉特」都有使用。

  

  

一些特别准则

  

对英国的地名、议员官方译名法则

英国早期的华裔移民都是来自香港围村的移民。在战前,香港居民都享有英国的居留权。不少围村居民为改善生计,都移民到英国谋生。为服务这群不太会英语的香港移民,以及为香港当地的传媒服务,英国1966年前存在的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曾经会为全国所有议员和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表,方便殖民地范围内的中文使用者。在中国内地传媒走向世界以前,这份标准就成为当时英国官员的唯一标准译名。[来源请求]而从1972年中英建交开始,中国大陆范围内官方和民间都没有使用过此类译名。由于香港人普遍使用粤语,官方译名也以粤语的广州音作标准,并且会尽可能将译名汉化,使华人听众有亲切感。以下为部份知名人物的香港译名和中国大陆译名的分别: 人物
                      香港譯名       中國大陸譯名                            其他譯名

Mrs. Margaret Thatcher  戴卓爾夫人     撒切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

John Major                        馬卓安         約翰·梅傑
  

Heathtine                         夏舜霆         赫塞爾廷                                  夏信廷、夏思定、希素庭

Sir David Wilson             衛奕信         魏德巍(當駐華大使時的譯名)
  

Chris Patten                    彭定康         柏藤(委任為港督後停用)
  



请参看英国政治人物官方译名列表。

  

随着香港殖民政府的消失,现在已不存在新进的官员和议员的中文译名列表;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一般都以中国大陆传媒为标准。这在BBC的中文新闻网页内亦可留意到。

  

另外,英国国内的地名或人名如果和宗教有关的话,要先视乎有关宗教,再决定译名。假如有关名称和圣公会或基督教有关,则采用基督教圣经和合本的译名。例如:圣保罗大教堂。但若有关人物或地方在苏格兰或北爱尔兰信奉天主教的地区,则应采用下一段所列的天主教译名。

  

  

葡萄牙地名、议员官方译名法则

葡萄牙的官方译名,主要是方便澳门的传媒报导葡国政府的新闻。葡萄牙本来不多理会当地的中文媒体,过去当地传媒都是自行把官员和议员名字的葡语发音用近似的广东拼写。随着回归临近,有关部门才开始统一译名。

  

  

天主教圣人、人物、地名译名法则

原则上,若有关人物或地方在信仰天主教的地区,则应采用天主教圣经译本的译名。所以,故教宗John Paul II的正确译名应该是若望保禄二世,而不是约翰保罗二世;教宗日常露面的教堂,应该是圣伯多禄大教堂而不是圣彼得大教堂。但要注意,若地名是纪念洗者若翰(基督教的施洗约翰)的话,就不要将「若翰」改作「若望」。

  

由某个地方或机关的官方翻译可以看出一些它的历史。例如,在香港总共有六家中学以 St. Paul 为守护者;但是,两所由香港圣公会开办的中学译成「圣保罗」:

  

般咸道的圣保罗书院(St. Paul's College)、

麦当奴道的圣保罗男女中学(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

三所由圣保禄修院开办、及一所由明爱开办的天主教学校则译成「圣保禄」:

  

铜锣湾的圣保禄学校(St. Paul's Convent School)、

跑马地的圣保禄中学(St. Paul's Secondary School)、

蓝田的蓝田圣保禄中学(St. Paul's School (Lam Tin))。

长洲的明爱圣保禄中学(Caritas St. Paul Secondary School)

澳门也有称为圣保罗或圣保禄的学校。

  

  

韩国地名、人名译名法则

韩国虽然自1970年代开始已经停止使用汉字,但70年代以前,韩语的汉字使用量极高。所以,绝大多数的地名和人名都有其正确对应的汉字。为尊重当地和有关人士,请尽可能不要自行帮地名和人名作翻译,而务必要使用原来的汉字。假使没有对应汉字的话,韩国官方建议采用拉丁化了的名称。例如:「住在首尔麻浦区的Aeoge驿的学生安Areum」这句句子里面,地方名「Aeoge驿」和人名「安Areum」。

  

有关韩国各地地名的汉字,可参考有关地区的中文版地图。假若没有中文版地图的话,可参考当地的旧地图。

  

尊重南韩官方的要求,南韩首都的中文译名现改为「首尔」。韩国官方的意见是,除了讲述过去的历史以外,建议提到该国首都时,汉字不应再用「汉城」二字称之。但目前使用汉语的地区对此意见不一,做法也有很大差别。假设已改成「首尔」,为让人明了易懂,可以再括号注明「汉城」,或注释「大韩民国首都」。

  

有关韩国政要、议员的名称,可以参考韩国的报社网站。《中央日报》、《朝鲜日报》等大型报社都建有政要及议员的汉字名称对照表,并设有收费的查询服务。不过,如果有新闻发生的日期作参考,我们可以翻查网上过去新闻的PDF版本,来找寻有关人士名称的汉字写法。

  

有关查询韩国演艺人名字的汉字写法比较困难,除了因为报章通常都不会写出他们名字的汉字写法以外,就连艺人本身也未必记得自己的名字怎样写。这时,就要靠有关艺人的经理人公司,或依赖可以信靠的网站。韩国映画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来源,有时甚至比电影发行商更可靠。例如:韩国人气偶像车太铉(Cha Tae-hyun)和全智贤(Jeon Ji-hyun)就多番向香港传媒投诉自己的名字被错误写为车太贤及全知贤,可见不少艺人其实很看重自己的名字。相反的,韩国报章娱乐版的译名却很多时都是错的,这一点一定要留意。此外,若有关演艺人在1970年代以前已经活跃于影坛的话,参考当年的电影广告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参看:韩国同音姓氏

  

  

俄罗斯地名、人名译名法则

基本上可以按中国大陆的人物地名翻译法则的参考书目。但若有关人名、地名并不在有关书目出现而有自行翻译的需要时,应该首先了解俄罗斯语有软音化的特性。所以,Putin不译作「普丁」而应译为「普京」;Rasputin应译作「拉斯普京」而非「拉斯普丁」(在香港有不少历史科老师都有此差错)。

  

认为错误的一方认为,马来语中Ringgit的t是没有声音的,而g则发声,应当翻译为「令吉」而不是「林吉特」。认为正确的一方则认为,新华社的音译法,原则上并没有错误。

马来西亚的货币单位名称「Ringgit」最后的t并非不发音,而是发成一个只有成阻与持阻阶段,而没有除阻阶段的辅音,这在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的一些语言中很常见,也类似于汉语方言中的入声韵尾。翻译为「林吉特」正是为了不丢掉这个特点。

另外,马来西亚很多马来穆斯林的名字多数来源于阿拉伯语,新华社在翻译这些人名时,通常会与其它伊斯兰文化背景国家的人名翻译取得一致(这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不是按照马来语的发音。例如"Abdullah"会按照习惯译为「阿卜杜拉」,而不是「阿都拉」;"Najib"会按照阿拉伯语习惯翻译为「纳吉布」而不是「纳吉」;"Ahmed"会翻译为「艾哈迈德」而不是「阿末」。
【职业校对交流群:100079712】
离线日月止戈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11-20
浅谈台海两岸词语的差异
祖国大陆与台湾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种同根同宗,所使用的汉字也是同文同源。大陆与台湾一水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同,骨肉相连。海峡两岸自古是一家。

但自从国民党政府1949年退据台湾后,海峡两岸开始隔绝。由于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客观存在,两岸汉语最终在字形、读音、语汇、语体、语言和释义上造成了国语与普通话的些许差别,出现了同字异读、同形异意现象。比如“机械”的械,台湾读“戒”(jie)的音,连词“和”则读“汗”(han)的音,“垃圾”则发“勒色”(le se)的读音。“机车”大陆通常指火车,台湾则把摩托车叫做机车。再如,“公车”是指公共汽车,“软体”就是软件。在称谓上也有不同之处,例如“外母”(岳母)、“同僚”(同事)、“荣民”(退伍军人)。在外来词的翻译方面,由于翻译规则不同造成了同一个专用名词出现两种不同的汉语用字这一现象。例如“新西兰”(New Zealand)台湾译作“纽西兰”;“布什”(Bush)台湾译作“布希”等等。
      近年来台湾同大陆一样一些新的语汇也在不断地涌现并逐步被社会认可被人们接受,像“律动操”、“草根性”、“钥匙儿”。
     语言和文字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的形式。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看似问题不大的两岸用语的差异有时会造成交流沟通上的困难与障碍。
      笔者在与台湾亲属的交往中厘清一些与大陆存在差异的台湾日常用语,最近又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较为常见的词语,一并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生活用语:

量贩店//超市(//前为台湾用语,//后为大陆用语,以下同)、是以//因此 所以、

终身奉//退休金、A钱//贪污款、金光党//骗子、三八//不正常的女人、

外汇存底//外汇储备、国民生产毛额//国民生产总值、

中原标准时间//北京时间、报账//报销、三温暖//桑拿浴、家庭计划//计划生育、

公保医疗//公费医疗、

中古车//二手车、尾牙//年终联欢(聚餐)、专案//工程、诉求//主题、关念//关注、

标升//提高、报备//报告、市道//行情、根础//基础

二、科教文方面

国乐//民乐、国术//武术、国剧平剧//京剧、阅听人//受众、康乐活动//文娱活动、

文法//语法、幼稚园//幼儿园、字元//字符、磁片//软盘、列印机//打印机、骇客//黑客

三、食品与用品:

凤梨//菠萝、洋芋//土豆、土豆//花生、奇异果//猕猴桃、起司//奶酪、计程车//出租车

OK绷//创可贴、瓦斯炉//燃气灶、桌球//乒乓球

四、翻译:

雷根//里根、华府//华盛顿、寮国//老挝、星加坡//新加坡、义国//意大利、

沙乌地阿拉伯//沙特阿拉伯

还有一些词汇由于不太常用所以没有一一列举。上述内容错误和失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431ea0100fu22.html
【职业校对交流群:100079712】
离线日月止戈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11-20
海峡两岸词语差异趣谈
人民网  郑启五
2003-4-4
 

  收到桃园吴惠民邮友寄来台湾新一套个人化邮票──“结缘”的首日封,发现人家不但“个人化”的措辞与祖国大陆的“个性化”有差别,而且在“首发式”的措辞上又有一种新的表达,叫“发行典礼”,真是别具一格!“首发式”、“首发式”地叫惯了,突然遭遇了这幺一个叫“典礼”的,还真有一点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个“典礼”是出现在该首日封的“桃园临时邮局”的纪念邮戳上,戳上的文字为“结缘邮票(个人化邮票)发行典礼”。记得台湾最佳邮票的评选活动叫做“邮票选美”,鲜活中带着点调皮或诙谐,已经让人忍俊不禁,今个儿的“典礼”更是一派热陶陶的喜气,快乐集邮的ABC似乎尽在其中。
  宝岛这套“结缘”邮票不但设计上是以多彩而亲和的“中国结”作为主图,而且几枚邮票的票名也极富传统色彩,你瞧,“招财进宝”、“花开富贵”、“福添贵子”、“万寿长春”、“四季如意”、“吉庆有余”等等,无不充盈着浓浓的中华文化远源流长的民俗情怀!
  海峡两岸的邮路在隔绝与受阻长达近四十年之后,通邮的双向道于1989年6月10日起已基本绕道通行。长期的隔阻造成海峡两岸的语词产生了一些差异,或称为不同的措辞,其中自然也包括部份邮政用语。例如大陆的“邮递员”对台湾来说是新名词,台湾目前仍一直沿用旧称──“邮差”。同样台湾的“邮务士”一词对大陆来说也很新鲜,它在大陆的同义词是“邮政职工”。大陆正在紧锣密鼓实施的“邮政编码”,台湾称之为“邮政区号”,两词意思完全相同 ,翻译成英语,皆为Postalcode。在“快递”项目上,台湾开办有“快捷邮件”和“限时专递”两项业务﹔大陆则有“邮政快件”和“特快专递”。两岸用语表达有异,具体做法上也不尽相同。台湾还有“野鸡快递”一说,是对私营的“民间快递”的贬称。在普通邮件的分类上,台湾称“盲人读物”为“盲人文件”﹔台湾的“新闻纸类”与大陆的“大宗印刷品”近似。大陆的“邮政储蓄”在台湾 的称法也有一字之差,叫“邮政储金”。
  在集邮业务上,差异更多。大陆日戳上有“集邮”二字的被称之为“集邮日戳”﹔而台湾的邮戳以“干支”字样代表类别,其中“癸”字代表“集邮”,因而台湾的“集邮日戳”就有“癸字戳”一说。
  在两岸的新邮预报上,不同的规范用语至少有如下四组(前为大陆,后为台湾,下同):邮票规格/图幅﹔整张枚数/全张枚数﹔志号/套号﹔印刷厂/承印厂。还有同一题目的邮票分年度发行,每年发行的那一套大陆称之为“组”,而台湾则用“辑”。如大陆1989年发行了《水浒》邮票第二组﹔台湾1988年发行了花卉邮票第四辑。
  两岸在邮品品名上的差异有:小本票/邮票小册﹔邮折/邮票卡﹔邮资封/符志封(或邮票符志封)。外来语意译表达的各异与音译用字的不同,也影响了集邮朮语的异同。如大陆译语“航天飞机”,台湾译语为“太空梭”,因而邮品“航天飞机带运实寄封”在台湾就称为“太空梭带运实寄封”了。著名的美国Scotte邮票年鉴,大陆音译为“斯科特”,台湾音译为“司各脱”,两词竟无一字相同,不谙英语者可别搞错。我曾长期(1982─1992)研究海峡两岸语词的差异,并出版专着三部(其中一部为合作)。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我曾写有《海峡两岸集邮用语差异》,发表在《沈阳邮报》,后被《中国集邮年鉴》1990卷收入,后又被好几位“文抄公”看上,实在无可奈何。改变研究课题10年后,仍作为大陆主要专家之一出席了2002年8月在昆明召开的两岸学者关于语词差异的高级研讨会,于是再度燃起语差研究的激情。
  读2002年9月10日《新民晚报》,见《上海弱智选手喜笑颜开两天共夺14金显示强者风范》之标题,先是觉得有点滑稽感,进而极不是滋味。而《厦门日报》9月26日涉及同一个群体的的消息标题为《智障者就业先充电》,个中措辞一改其观。“弱智”与“智障”是海峡两岸的一对差异语词,我们的台湾同胞率先使用的“智障”从构词和字义的取舍组合上,从人文关怀的角度,都优于“弱智”一词。这一对差异语词源自“残疾”和“残障”,它们不但派生出“弱智”和“智障”,还派生出“弱视”和“视障”。“残障”要优于“残疾”,“疾”字有病态之嫌,多少带有贬义!而“弱视”和“视障”的差异表面上似乎没有明显的优劣。但“视障”的函盖面比“弱视”要广,包括了“盲人”这一块,而且在词风上更为端庄。《厦门晚报》在10月9日《校正生命的乐章》一文中,有涉及毕业鉴定的文字“该学生充分展示了一个视障青年的自强、自信……”这里在文字表述上含糊了弱视与盲人的界线,显示了毕业鉴定与医学鉴定不同的措辞风格,我以为是可取的。厦门近年似乎成了接受台湾新语词的集散地。
  “幼儿园”和“幼稚园”是海峡两岸又一对形成差异的语词,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黄沛荣教授认为,大陆的“幼儿园”一词要优于“幼稚园”,特别在派生出的“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时,大陆的“幼儿教育”一词在词义的明确上更胜一筹。
  大陆的“激光”和台湾的“镭射”双双译自LASER,都有很强的表现能力,而早期的音译词“莱塞”则基本被淘汰了。而大陆的“集装箱”在词义的明确上要优于的台湾同义的“货柜”一词,但前者派生出的“集装箱牵引车”、“集装箱车”则比较拖沓拗口,不如“货柜车”来得简洁。
  20多年来,大陆和台湾的一对对语词差异的碰撞实际上并没有造成什幺谈话的障碍,它们在两岸同胞日渐绵密的文化交流中要幺悄然消失,要幺撞出趣谈的火花(一如“个人化邮票”与“邮票选美”),大陆和台湾同胞不知不觉竞相使用对岸差异语词的情况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全方位”、“与时俱进”等在台湾已屡见不鲜,而“瓶颈”、“团队精神”等在大陆也时有所用,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汉语语词张显出一拍即合的活力与魅力,当我们“首发式”用累的时候,不妨用一回“发行典礼”!
【职业校对交流群:100079712】
快速回复
限10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